檐上月

已退魔道圈,取关请随意。

《心澄则灵》by梦入芙蓉浦

呜哇,一大清早收到那么长的长评,垂死病中惊坐起!!!!!太感谢了呜呜呜呜呜,抱起来转圈圈!评论写的太好太专业了,看得我目瞪口呆长跪不起,感觉我自己仿佛写了个假的心澄则灵

曦澄推文墙:

原文:《心澄则灵》by @梦入芙蓉浦 

中长篇 已完结 HE


文/想实名推文又想致力将喜欢的太太宠上天的J君

 

著名的小说理论家杰夫格尔克在其著作《情节与人物》中提出了这样一种写作模型:心结——关键时刻。他是这样来解释自己的写作模型:“小说实际上是从心结到关键时刻的准备、过程及其结果。”这样的创作结构即是从人物塑造开始,从寻找人物的核心性格出发,设计解开“心结”的心路历程,从而引入故事的高潮,最后以干脆利落的结局完成收官。

 

笔者所要推荐的阿碧太太的《心澄则灵》几乎完美地按照这样的三幕式结构来架构。可以说,这篇情节详实完备、人物性格出彩的作品是曦澄圈不可多得的佳作。然而非常遗憾的是,一方面阿碧太太为人低调,在圈内没有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交,很多人只知其文不知其人,另一方面,《心澄则灵》这篇文也属于适合一口气看完而不适合追文的类型,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导致了她在圈内存在感不强,推文榜上也甚少出现她的名字,可以说,《心澄则灵》是曦澄圈的沧海遗珠。下面笔者将从结构、情节、语言三个方面来分析,为何《心澄则灵》值得被更多的人看到。

 

首先是结构。

小说的结构有多重要呢?冈察洛夫说过 :“单是一个结构 ,即大厦的构造,就足以耗尽作者的全部智力活动。”而文学作品的结构, 则是其内容的存在方式。阿碧太太在最开始的第一章就先设置了一个悬念——青城山女鬼,这是故事正式开始时的小背景,也是这篇中曦澄再续前缘的一个必要的前提。看过全文的我们都知道,这个“女鬼”,或者说“神女”,就是江厌离,而“雪衣紫带”是阿碧太太给我们的暗示,故而等故事发展至高潮时,我们既有了意料之外的惊异感,再度回顾前文,却又觉得是在情理之中了。可以说,江厌离化身神女这样的设计,既起到了串连全文的一个线索作用,又为故事的开始起到了“引入”的作用,笔者所说的“引入”,即江澄的变形。

 

江澄的变形导致存在了两个主人公,一个是我们所熟知的江澄,另一个则是若干年前的小江澄(以下将用“阿澄”代替),两个都是江澄,却分别代表了江澄的不同侧面,一曰情,二曰礼。在原作《魔道祖师》中,江澄始终挣扎在情与礼的冲突中不可自拔,虽《魔道》在结局中达成了一种暂时的和解,可江澄这个角色,始终深陷在冲突中,这是《魔道》的一大虐点,也是江澄这个角色的成功之处——言有尽而意无穷。

扯远了,让我们继续刚才的话题,作为一篇续作,一分为二的江澄,或者说,两难的江澄将文章推向了一个“二元”的结构。一方面,江澄与蓝曦臣在互动中将剧情推展向前,另一方面,阿澄补偿着原作中的诸多遗憾。换句话说,江澄的视角始终停留在友情与爱情被摧毁之时(这也是圈内所公认的),而阿澄,一直在无形中重新建构江澄所失去的一切。

 

阿碧太太在结构上独具匠心之处不仅仅体现在对立同一的主人公推动了“二元”叙事结构的建立,她还适时安插了一段插叙,即射日之征前后的蓝曦臣与江澄的一段往事,而且,阿碧太太还非常巧妙地在前文中就埋下了伏笔,因而在引入回忆杀时行文非常自然流畅,毫无尴尬感。这段回忆杀一是弥补了墨香原作中的逻辑漏洞(这里我们先搁置不提,下文将着重论述),二则预防了因感情线发展过快而造成的行文节奏紊乱,三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将落脚点放置在了江澄与蓝湛、以及江澄与魏婴之间的矛盾上,很显然,这是江澄的心结所在。而江澄的“心路历程”,将推向他开启命运之门——关键时刻。

 

所谓“关键时刻”,又名“高潮”,是在新旧两种生活之间制造张力的一个关键节点。在高潮迎来前,阿碧太太首先制造了一个小冲突,一场蓝湛与江澄之间因点菜而造成的误会。这个小冲突非常的巧妙,有以下几个作用:1、蓝湛开始反思是否对江澄存有误会,湛澄关系开始缓和;2、魏婴感应到了江澄对蓝涣的感情,为下文埋下铺垫;3、为江澄回到苌弘祠提供了一个理由。接下来的剧情十分集中,可以说是高潮迭起,苌弘祠遇险——江厌离现身——金丹之谜得解——羡澄和解,这样串连式的结构使得这几章达成了一种一气呵成,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的效果。

在这样紧凑的剧情中,更加难能可贵的是阿碧太太居然能够插入聂二黑化、澄凌共情这样的小细节。兰瑟姆在《纯属思考推理的文学批评》中提出了“结构-肌质”说,认为“结构”乃文学的逻辑核心,而“肌质”,则是抽取结构之后的剩余部分,其中包括了细节和隐喻。阿碧太太在大冲突中体现了她讲述故事的能力——脉络清晰,逻辑完备;在小冲突中则体现了她的笔力和对情感的感悟力,这也正是她的《心澄则灵》值得被推荐的理由之所在。

 

针对魔道的人物众多、多角纠纷、互相联系密切所造成的剪不断理还乱的人物关系混乱、续作难以找寻突破口,阿碧太太选择了以“三幕式”为主,以二元双线式为辅的结构,其间还使用了插叙和补叙的手法,近乎完美达成了“铺垫——对抗——解决”的效果。整饬的结构使得《心澄则灵》故事性强、极具可读性,在同时,层出不穷的小冲突用以塑造人物,因此全文剧情起伏虽大,却给人一种行云流水、娓娓道来的流畅感,非常值得各位的参考与借鉴。

 

 

接下来是情节。

故事是由大大小小的情节组成,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曾经将情节列为悲剧“六要素”之首,如果说结构是一部小说的骨架,那么情节就是血肉。普遍意义上我们把写手分为两种,一种是人物至上型写手,一种是情节至上型写手,此二类并无高低优劣之分,而是基于写手本人的写作习惯和思维方式决定的。笔者将阿碧太太归于前者,在行文中,阿碧太太的选取的叙事方式是从主要人物身上找到故事,简而言之,是角色的心路历程的外化,故事在一步步展示人物的真我,即江澄的真我。而阿碧太太在塑造江澄人物形象中做了两件事,一个是发展她的故事情节,一个是弥补了墨香的逻辑漏洞。

 

笔者也在前文中提及到了墨香原作中的逻辑漏洞,一篇传统意义上的优秀作品必须符合“合乎情感、合乎事实、合乎逻辑”的标准。不可否认原作中江澄的人物形象饱满,设定出彩,但同样不可否定的一点是,江澄这个角色存在诸多逻辑上的矛盾。

矛盾之一,江氏是如何复兴的?矛盾之二,既为同辈人,皆参与过射日之征,为何三尊结义独缺江氏,江澄何以与聂蓝金三家关系疏淡?矛盾之三,在江厌离死后与魏无羡死前的那一段时间里,江澄、魏婴、蓝湛等人各自历经了怎样的心理历程?

 

笔者认为,后者不应该被称作是“矛盾”,而更适合被称之为“硬伤”,前两者却很耐人寻味,墨香的这一点留白其实为同人文的创作留下了极大的空间。处理矛盾一,阿碧太太选取了一个最普遍的梗——经商+虞氏助阵,这个套话在江澄相关的同人中非常常见,笔者这里便不再赘述。

 

让我们聚焦于矛盾二,阿碧太太选用了插叙一个非常巧妙的回忆杀来解构矛盾,由这个回忆杀带起了曦澄二人的伦理悲剧。

何为伦理悲剧?黑格尔认为悲剧的实质是伦理的自我分裂与重新和解,简而言之,就是冲突中对立的双方各有它那辩护的理由,而同时每一方拿来作为自己所坚持的那种目的和性格的真正内容却只能是把同样有辩护理由的对方否定掉或破坏掉。阿碧太太设定了曦澄二人在射日之征时期互有好感,暗生情愫,却因为蓝忘机与虞家的冲突(这里笔者必须要提到的是,蓝忘机与长辈的冲突又是另外的伦理悲剧,不能简单地判定蓝忘机这一行为符合道德与否),曦澄二人关系急转直下,走上了对立面,虽最终得以化解,二人却也因之走上陌路。

 

值得一提的是,曦澄十三年前发生冲突的剧情是全文的一个次高潮,在这一部分情节阿碧太太刻画得十分动人,尤其是在二人决裂的那个七夕之夜,蓝涣立于山巅遥望万家灯火,江澄独守在金凌的小床,两个人谁都没有错,谁也不愿意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可是因着各自的立场,皆选择了两地相忘,而这种两难之境的解决,就是代表片面伦理力量的人物遭受痛苦或毁灭,给人以强烈的冲击感。这一段情节巧妙地填补了原作中关于射日之征的江澄的空白,又使蓝湛与江澄的相看两厌变得更加合情合理,还解释了为何在文章的一开始江澄就十分信赖蓝涣。读了这一段剧情,再回过来重新审视开头,便有一种原来如此,一切尽在情理之中的意味。

 

《心澄则灵》这个故事虽然篇幅不长,但是时间跨度很大,更因为时空的交错使得全文先后出现了幼年江澄、少年江澄和中年江澄这三种形态。之所以谈及这个,是因为笔者想要提醒各位,《心澄则灵》这个故事的首章并非曦澄的故事的起点。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是,阿碧太太设计了这样的结构和情节,与原作中相互之间不甚熟悉的曦澄衔接得非常好。作为一对拉郎配CP(且我们并不知道他们之间还存在着一段往事),初读开头,曦澄之间的生疏与客气与原作的结尾高度相符。继续阅读下去,我们推翻了“曦澄是对拉郎配”的先入为主的观念,然后根据文中的一些细节与提示,我们愈发觉得这样的剧情是完全合理的,前后之间逻辑关系也是十分严密的。

能达成这样好的效果,与阿碧太太的语言风格有着莫大的联系。

 

 

最后点评一下阿碧太太的语言风格。

阿碧太太的文笔十分的明白晓畅、亲切平和,永远是不紧不慢不慌不忙地娓娓道来。除了对江澄的偏爱溢于笔端,对于其他人物,我们读不出来作者写作时的感情色彩。对于除了曦澄以外的角色,阿碧太太则是不置褒贬,不动声色的,她始终对笔下的人物保持着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绝不因自己的喜好轻率地对角色进行道德判断。

 

其次,最为可贵的是,阿碧太太的“基调”与“文风”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统一,即使偶尔阿碧太太抖个包袱,插个段子,我们也丝毫不觉得尴尬。除此之外,阿碧太太的行文节奏也始终保持着一致的步调,可以说,她的语言为全文营造出了一个和谐稳定的氛围。汪曾祺曾经指出语言学上有个词叫语感,语言感觉,语言好就是这个作家的语感好;语言不好,这个作家的语感也不好,而节奏能否把握准确,与写手的语感有很大的联系。

 

最后,阿碧太太始终能够选取合适的人物语言来塑造人物性格。魏婴满满的少年感,蓝湛的端庄严肃,蓝大的温柔敦厚,江澄的锐气孤傲,在人物语言上便可见一斑。其中有一个细节,如果认真阅读我们会注意到,阿澄和江厌离非常地喜欢用语气助词来表达感情,前者体现了阿澄作为一个孩子有着与他年龄相符的天真活泼,联想到后来的变故,江澄人物设定中的悲剧性更具感染力,后者则体现了江厌离温柔可亲的性格特点,十分符合一个母亲/姐姐的角色定位。

 

基于以上的种种缘由,笔者诚挚地向大家推荐阿碧太太的《心澄则灵》,这部被低估了的佳作非常适合在一个安静的晚上一气呵成将之看完,而且很值得二刷三刷四刷五刷……每看一遍,都会对阿碧太太的巧妙构思更添一份敬佩,希望各位也能如我一样喜欢这部作品。 

 


评论 ( 7 )
热度 ( 438 )
  1. 共3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檐上月 | Powered by LOFTER